元好问《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翻译赏析

本篇阅读赏析名为:元好问《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翻译赏析,是由中华经典诗词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元好问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
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
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

注:
①这首诗写于金哀宗天兴二年。这一年四月,无赖出身的金汴京守将崔立发动兵变,投降蒙古。四月二十九日,金留守官员被蒙古军羁管出京,暂住青城。诗人时任左右司员外郎,也在被羁管出京之列。
②骎骎:马疾驰的样子。

1、诗歌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对比。首联,将金国设宴招待蒙古使者与忽略蒙古战马南侵两个方面对比,揭示金廷高层对蒙古南侵的野心缺乏认识的现实。②用典。颔联中,“灞上”用了汉文帝到周亚夫军营而被阻的典故,“陆沉”典出《晋书》,此联表达出诗人内心极度的震撼和后悔。


附加
注释
⑴宴赐金:金海陵王正隆年间,朝廷为了振作士兵们的士气,拨款给驻守边关的部队,作为宴会费。
⑵南牧:南下放牧,在此借喻蒙古骑兵南侵。
⑶骎骎(qīn):形容走得快。
⑷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部。
⑸真儿戏:此借喻金军纪律松弛,不堪一击。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汉文帝往霸上、棘门军营巡视,俱直驰而入,及至周亚夫营,守卫森严,不得入。文帝叹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昔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⑹神州: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⑺陆沉:灭亡。《晋书・桓温传》:“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⑻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华表鹤,这里指汉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
⑼铜盘人:汉武帝晚年,听信方士之言,于长安建章宫筑神明台,上铸铜人,手持承露盘,以承接高空露水,供帝饮用以求长寿。至魏明帝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迁徙铜盘人至洛阳。此云“铜盘人去”喻国祚转移。据传说,铜盘人辞汉,“清泪如铅水”,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诗人用此借喻他离开京城的心情。
⑽何心:心情如何。
⑾天公意:上天的意思。
⑿青城:地名,北宋徽、钦二宗降金处,位于汴京城南约五里。
⑿古今:历史的变迁。

译文
朝廷为振作边境守军的士气,奖励他们宴会费;当时蒙军已加紧侵略南方。
只知金军有如汉霸上驻军,军纪松弛,潜伏危机;但想不到的是国家竟因此沦亡。
仙鹤再次降临,停在华表上,看到“城郭如故人非昔”景象,心情非常沮丧;铜盘人被迁徙,心情又当如何?
国家的兴亡,取决于天意,有谁可以预料?历经劫难而不变的青城,便是历史的见证。

创作背景
金哀宗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旧历癸巳年,汴京守将崔立以城降于蒙古,在离汴京南五里处的青城订立城下之盟。四月二十九日,青城中的金遗臣都被赶出京城,被拘管在聊城。此诗正是诗人被蒙古军队押解出京时所作。

作者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汉族,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 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

赏析: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是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的作品。诗前二联追溯金廷覆亡的原因,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情愫以及自己被迫离开京城的痛楚。作者亲身经历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以一个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深刻反思了金王朝走向覆灭的历史演变。
诗前二联用几个典故追溯金廷覆亡的原因。首联以讽喻的笔致,揭示亡国的根源在于金廷最高层在决策思想上对蒙古南侵野心缺乏足够的警戒和清醒的认识。一“初”一“已”呼应紧凑,提示了问题的紧迫和严峻。而金廷满脑子求和思想,对蒙古入侵毫无准备,这是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内在根源。颔联以追悔的语调,指出亡国的原因还在于金朝军队在军事上丧失战斗力,无力抵御蒙古军队的入侵。他只知道金军如汉代霸上驻军一样真把军事守备当做儿戏,谁料到竟导致神州沉沦,江山易姓!“只知”、“谁谓”,流水而对,以意外的惊愕,表达出诗人内心极度的震撼和后悔。
后二联抒发国破家亡的情愫。颈联借用历史故实,抒写被羁管出京的凄凉心境。上句用丁公化鹤的典故,倘若汉代丁令威化作白鹤飞到青城城门的华表柱上,看到金朝生灵涂炭,他当然“应有语”,慨叹“城郭如故人非昔”。这正是金亡后人民惨遭蹂躏的真实写照和高度概括。下句用金铜仙人辞汉的典故。铜铸的仙人尚且流泪,而作为有血肉之躯的人,诗人他们的心情就不言自喻。这两句,一“去”一“来”,正切合“出京”和“来”青城“暂居”,用典精切工巧,含蕴深广,可谓“于极工炼中,别有肝肠崩裂之痛”(清沈德潜语)。尾联揭示历史巧合,哀叹亡国悲剧的重演出于天意安排。青城是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十一月金接受北宋徽宗、钦宗二帝降表的地方,宋廷后妃、皇族都被俘虏北去,金灭北宋。而一百年后,亡国的金廷皇太后、两宫嫔妃及诸宗族在此被杀戮,诗人和其他官员作为蒙古军队的俘虏也暂居于此。兴在青城,亡在青城,历史的巧合让诗人感慨不已。在他看来,一“兴”一“亡”,恰恰是天公的意旨。金廷之“兴”已成“古”,金廷之“亡”正是“今”。这一“古”一“今”终将被历史的潮汐淘汰,唯有记载金廷兴亡的青城继续存在,给后人留下一面明镜,让人们观览和记取国家兴衰存亡的历史经验。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诗人写下了这首立意深刻精警的诗篇。
诗用了几个典故以寓亡国之痛。“霸上真儿戏”,用《史记》载汉文帝语,暗讽金国军纪松弛,早已潜伏危机,不料竟因此亡国;“华表鹤来应有语”,用“汉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比喻京城沦陷,“人非昔”矣;用“魏明帝迁徙汉长安铜盘人”故事,喻国祚转移。用古事古语,不着痕迹,如出诸己,是善用典者。“留着青城阅古今”,劫难之后仅仅青城还在,人物荡然无存矣!青城,是两朝痛史的见证。
元好问“纪乱诗”的一个特点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他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诗的思想深度。诗人在国家沦亡的悲愤中,对国家武备松驰而招致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了深刻的省察。其他如《出都》、《岐阳三首》等,也都表达了诗人对金朝败亡原因的理性思考。

本篇内容由中华经典诗词网【91623.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中华经典诗词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