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课外古诗鉴赏练习试题及标准答案,是由中华经典诗词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春
游
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二、十 五 夜 望 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三、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东 栏 梨 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 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体现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
写到
,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七、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八、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十、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
、
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古诗赏析答案:
一、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二、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三、1、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1、答:淡白、深青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五、1、答:院内
院外
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六、1、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七、1、答:触觉、视觉、听觉
2、答:孤寂凄冷
八、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九、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2、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十、1、答:高直、陡险
2、答: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
本篇内容由中华经典诗词网【91623.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中华经典诗词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