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秦州杂诗(七)》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

本篇阅读赏析名为:杜甫《秦州杂诗(七)》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是由中华经典诗词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秦州杂诗·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①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落到秦州。期间,他先后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①属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属国”即“典属国”,指唐朝使节。

(1)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说诗的三、四句是:“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两句,诗人引用汉王朝强盛时代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同意。因为诗人生活在那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心系边防形势,在他的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像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

(2)当时的唐王朝,已经从繁荣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趋于衰落,像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可能有了。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对今昔盛衰的深沉慨叹,和对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二:
1.本诗首联颇受古人青睐,清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集》),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2.有人说这首诗“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请概述颔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高峻绵延和雄奇苍莽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孤城”于“莽莽万重山”中,衬托其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这一联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意对即可)
2.颔联寓情于景,景中含情,作者从“孤城”着笔,以“月”“云”与“关塞”等意象,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意对即可)

赏析
“莽莽万重山。”陇南山区,冈岭重迭,峰峦密布,数山之间偶有河谷地带,就是秦州所在。这首诗开头用“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两句,就是对秦州附近地理形势最概括、最形象的描写。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紧接前两句,写的是陇南山区特有的自然现象。山区多风,因为有山峰阻隔,山南山北,天上地下的风都未必是不一样的。
  因此,“无”风是诗人在山谷里的感觉,“云出塞”却是天上有风在吹的结果。又由于秦州地处万山丛中,因此这里黄昏和黎明的时间都要比平原地区长一些—— 尤其是在秋冬季节。黄昏,日隐西山,天并没有全黑,但是昏暗之中明月却往往皎然可见,因此才有“不夜月临关”的现象。
  总之,前四句写景。一、二句从高角度俯视,写地下;三、四句从低角度仰视,写天上。这样的景物描写,突出了秦州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五、六句用了两个典故。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武帝封他为典属国。“属国归何晚”,表示对各族人民重新和好,使节顺利往来的盼望。用“楼兰斩未还”,而应该理解成诗人对扫除障碍,使唐朝同周围各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的期待。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后称鄯善。汉武帝时派遣使者到大宛国去,楼兰阻挡道路,扣留汉朝使者。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平乐监(官职名)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国王而归。
  最后两句,诗人写到了自己。在黄土高原的茫茫烟尘之中,诗人独自作长时间的眺望。望什么呢?望使节的正常往来,望平定叛乱凯旋的战士,然而所能望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高山和深秋季节一片衰败的景象。这时,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安定的渴求一下涌上诗人心头,忧愁烦闷,自然难免“摧颜”了。
  后四句承前四句而抒情,关键在一个“望”字。
  有了这个“望”字不仅使后四句脉络清楚,而且使得前四句的描写也落到了实处。

本篇内容由中华经典诗词网【91623.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中华经典诗词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