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翻译赏析,是由中华经典诗词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岐阳三首(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橫②,十年戎马暗秦京③。
岐阳西望无来信,泼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威。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无兵。
【注】①本诗作于蒙古破金凤翔一役及其前后之时,当时作者在金汴京域中任职。岐阳,当时属凤翔府。②百二关河:以二敌百的险要地方。草不横:草未经车马践踏偃倒。 ③十年戎马:金兴定五年(1221)元军进攻陕北,到凤翔陷落,共计十一年。秦京:咸阳,这里泛指秦(陕西)地。④争:怎,为什么。蚩(chi)尤:这里代指元军。五兵:各种兵器,这里指发动战争。
8.该诗的颈联历来被人称道,请加以赏析。(5分)
9.这首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颈联是诗人想象凤翔城在战乱之后呈现出的阴森、凄凉的景象。战后的原野上,蔓生的野草缠绕着战死者的尸骨,好像“有情”;
9、对国事充满忧虑。对百姓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给予深切的同情。对苍天强烈的质疑,对惨无人道的战争的控诉。后两联抒发诗人心中的愤慨,面对国亡城破的现实,诗人不禁对茫茫上天发出了责问,表现了对战争深深憎恶。
参考译文
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杀人的刀兵?
赏析
《岐阳》写于金代末年。当时金国面临的强敌是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发动西征,把版图扩展到中亚和欧洲以后,即致力于南侵。1227年农历六月消灭了建国达190年之久的西夏,前锋直达凤翔(岐阳)。但七月成吉思汗在距离凤翔不远的今甘肃清水县病死。继承汗位的窝阔台于1231年初再次围攻凤翔,农历二月凤翔陷落。蒙古兵围攻岐阳,四月城破,作者时任南阳县令,闻变写《岐阳》三首。《岐阳》即写于公元1321年二月前后。
《岐阳》是宋代元好问创作的组诗。第二首写岐阳之役的惨状,控诉蒙古军残杀无辜的暴行,包含着诗人深沉的悲愤。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元好问身在南阳,却心系失陷的岐阳,写岐阳失陷,又回顾了十年战乱带来的惨状,可谓思绪悠长。“暗”字巧妙渲染出战地暗无天日的场面。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诗句从“望”字生发开去,望中已知音讯断绝,望中如闻陇水呜咽,望中悬想沦陷中的岐阳,从而为下面对岐阳空城的描述作了铺垫。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这两句情感极其低沉悲痛。江淹《恨赋》:“试望平原,蔓草萦骨。”元好问在本诗中加入“有情”二字,使自在生长的野蔓草也变得灵动起来,而且还注入了感情的力度,可谓力透纸背。接下来,面对夕阳残照的空城,作者呼天抢地,责问蒙古军屠城罪行。人们读后,不禁一陲魂颤。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如果说上一句的质问还比较笼统,这一句的质问就落到实处了。诗人责问上苍,痛恨蚩尤,表现出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惨无人道战争的极端憎恨。
诗重在写实,但不用工笔细描,而是大笔勾勒,诗人选取几组典型意象,并用一些扣人心弦的动词,把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动态画面,比如:用一“萦”把野蔓与战骨组合起来;用一“照”把残阳与空城组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效果。
本篇内容由中华经典诗词网【91623.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中华经典诗词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