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送别类古诗鉴赏试题及标准答案

本篇阅读赏析名为:友谊送别类古诗鉴赏试题及标准答案,是由中华经典诗词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悲苦哀怨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4、“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5、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⑴这首诗,从远方寄给友人,寄去了深深的同情和关切。
⑵本诗构思巧妙,诗人以明月作信使,代为转达自己的一片情意。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
   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次句叙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三、四两句抒情。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不仅表明牵挂友人命运之心无处不在,而且大有此情此心明月可以作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⑶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了,来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2、(甲)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两首送别诗中,甲诗《送元二使安西》中作者表达了    的感情,乙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抒发了                                   
离别难舍   旷达宽慰之怀
2.甲诗的送别地点是     ,乙诗的送别地点是    ,两诗的共同点是   
渭城长安(答“城阙”亦可)都通过对饯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了挚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3.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所蕴涵哲理的理解。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4.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3、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第二句除明写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景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也难眠的离情别绪,也像这秋雨一样,绵绵密密,涨满了秋池。
4、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5、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6.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了               的情景,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与友人团聚;渴望与友人离别重逢。

⑴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⑵这首诗像是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回去的日期,可我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日期告诉你。“期”字两次出现,友人问询归期,促其早归,盼归之情十分真切;诗人回答,没有准确日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友人盼归,诗人思归,彼此思念的心情是相同的。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都蕴含在这“未有期”三字之中。“巴山夜雨涨秋池”,忽然宕开,描写景色:巴地深秋季节,夜雨声声,连绵不断,涨满秋池;而诗人呢,旅舍独居,孤灯听雨,面对来信,长夜难眠……诗人没有直说愁苦之情,而是把这种情熨帖地融入这幅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同那绵绵夜雨交织在一起,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诗人抒发羁旅之愁、思归之苦,把无形的情化为具体形象,寄赠友人,深切感人。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够共剪烛花于西窗之下,让我向你细细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你的情景呢?诗人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于是未来的欢聚,反衬今夜的愁苦,而今夜的愁苦,又成了剪烛夜话的话题,增添了重聚的欢乐。在相聚的欢乐里夹杂着回忆中的愁苦,李商隐的诗恰恰说出了人们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共同心理感受,因而“剪烛西窗”已作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成语,活在后人的语言中。
   ⑶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不但不觉得累赘,反而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全诗跨越时空,把今日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和他日的彼时彼地彼情彼景交织起来写,艺术构思极为巧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⑷“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⑸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间、空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⑴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答:①八月飞雪苦寒图②军营饯别奇寒图③东门惜别惆怅图④别后雪地思乡图
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字好在哪里?整句有什么妙处?
答:“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变幻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暖意和生机。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⑶说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诗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⑷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试描述一下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答: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山路盘旋,大雪纷飞,诗人向友人招手,友人的身影越来越小,诗人的手还停留在空中。已看不见友人身影,只看到雪地上留下一串串马蹄的足迹。


⑴这首诗贯穿着一条明显的叙事线索:开始写胡天飞雪的图景,接着写中军帐里的告别宴会,最后写轮台东门送别的情形。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⑵如诗题所示,全诗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十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象。这部分紧扣诗题中“白雪歌”三字,为送别作铺垫,展示了一幅广阔的飞雪图,以透露诗人的豪放感情。与此同时,诗人又借“愁云惨淡”来寄托自己的离情别绪,以便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对送别场面的描写。
   第一层(前四句),写大雪纷飞,遍地银妆的图景。
   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写风,以“卷地”和“白草折”形容风势之猛;其次写雪,用一个“飞”字勾画出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最后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新奇的联想既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雪天的奇寒。
   先用“散入”一词把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接着写出一系列的细节使读者具体地想像出边地雪天的奇寒情形:“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有人评论这几句,认为只写军中的上层人物,没有写到普通士兵。其实“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层(最后两句),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头那一幅形成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因此,总观这一部分,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是兼而有之。
   第二部分(后八句),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这部分紧扣诗题中“送武判官归京”六个字,一边叙事,一边抒情,按时间顺序可分两层:
   第一层(前四句)写送别宴会。
   “胡琴琵琶与羌笛”,都是边地之声,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其中也寄寓着诗人久别乡土的感慨。
   第二层(后四句),写轮台东门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先指出送别地点,其次写别时所见。“雪满天山路”,不止是景语,也是情语。最后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山回路转”,是说一直望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以春花喻冬雪,“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新颖、贴切、独特。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也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
   ⑷“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也使画面更加灵动。
   ⑸“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说明了这种严寒叫人难以忍受。
   ⑸“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写行人已去而诗人仍伫立远望,一直望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俱在其中。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边塞风光奇美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互文写出边塞奇寒的诗句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承上启下,酝酿送别气氛的句子是: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意境深远,书写悠悠情思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本篇内容由中华经典诗词网【91623.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中华经典诗词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